本文目录导读:
近年来,随着比特币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的全球热潮,许多中国投资者对“买币是否违法”这一问题充满疑惑,作为虚拟货币行业的资深从业者,我将结合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,深入分析个人买卖虚拟货币的法律边界,帮助读者厘清风险与合规要点。
中国法律对虚拟货币的定性
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2021年9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“924通知”),虚拟货币被明确界定为“非货币当局发行,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”的虚拟商品,其交易活动“不受法律保护”,这意味着:
- 虚拟货币不是法定货币,不能作为支付工具在境内流通;
- 买卖行为本身不直接构成刑事犯罪,但若涉及非法集资、诈骗或洗钱等行为,则可能触犯《刑法》。
个人买卖虚拟货币的法律风险
-
民事风险:交易不受法律保护
由于虚拟货币交易被定义为“非法金融活动”,若因交易纠纷(如平台跑路、诈骗)提起诉讼,法院可能依据《民法典》第153条认定合同无效,投资者难以追偿损失,2022年北京某法院判决一起比特币借贷案,以“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”为由驳回原告诉求。 -
行政风险:资金账户可能被冻结
银行和支付机构被要求加强交易监测,若发现账户参与虚拟货币交易,可能采取冻结措施,2023年多地警方通报的“断卡行动”中,部分用户因OTC交易被误判为洗钱导致账户受限。 -
刑事风险:涉众型案件的高发地带
- 帮信罪:为境外交易所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;
- 非法经营罪:组织规模化场外交易(OTC)或开设交易平台;
- 传销/诈骗罪:参与以虚拟货币为噱头的资金盘项目。
政策灰色地带与实务建议
尽管中国禁止虚拟货币交易所运营,但个人通过境外平台(如Binance、OKX)买卖币仍存在一定操作空间,从业者需注意以下合规要点:
- 避免公开宣传或诱导交易:在社交媒体推荐代币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金融营销;
- 谨慎选择OTC渠道:优先选择实名制商家,保留完整交易记录以自证合法来源;
- 税务申报义务:虽然目前缺乏明确细则,但境外收益可能涉及个人所得税。
国际对比与未来展望
全球监管呈现分化趋势:美国将部分代币纳入证券监管,欧盟通过MiCA法案规范市场,而中国仍坚持严格限制,未来若央行数字货币(CBDC)成熟,或为虚拟资产监管提供新框架。

个人购买虚拟货币虽不直接违法,但置身于高风险的法律灰色地带,投资者需充分认知政策底线,避免参与机构化、涉众型交易活动,合规的底线思维是:“不碰资金盘,不碰OTC代理,不碰境内交易所”,虚拟货币的投机属性极强,在追求收益前,请务必评估法律与财务的双重风险。


